/ 0717-7854897

专门教育网    工农红军宜昌少年红军学校

top

一次跨越3千公里的家访

发布时间:2008-11-06 08:51 点击:

湖北报业集团《三峡晚报》深度报道记者龙云

 

少年西点阳光学校登陆宜昌已经4年了,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也超过了1800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那些令老师头疼、让家长心烦的不好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他们是不是有了新的面貌?这些孩子的现状是少年西点阳光学校领导和教员们的牵挂,也是学校未来教育训练工作重要的决策依据。 

10月29日至11月3日,少年西点阳光学校校长陈锋,心理学专家、校长顾问戚道芳教授,华师大教育学博士杨红霞一行,穿越重庆、贵州,对当地近50名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追踪回访。

本报记者应邀参加了这次跨越近3000公里的家访。寻访中专家们面对面调查毕业学生21人,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学员在家读书或工作中均有良好表现,学员家长及亲朋好友都非常满意。 

老劳模的盛宴

10月29日下午,陈锋一行抵达遵义。遵义是一座红色之城,也是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以下简称“少年西点”)在贵州省的两个重要生源地之一。

在酒店等待我们的是一位名叫刘宏宇的学生。他是去年10月从少年西点毕业的,至今刚刚一年。在我们到达后的第三天,宏宇度过了19岁的生日。

他的母亲是这样评价去少年西点之前的宏宇:上网成瘾,夜不归家,脾气暴躁,与一班小混混在外打架闹事,看人总是带着“挑衅”的眼光。 因为是一个组合家庭,宏宇和继父关系紧张,甚至还曾因为妈妈管教他而打妈妈。宏宇的母亲说,当时送他去少年西点,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去的。

宏宇的家庭背景很特殊,他的外公是当地闻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先后四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就是这样一位年近70的老人,两次从遵义千里迢迢赶到宜昌看望在少年西点接受教育训练的孙子。

对于这样一份苦心,老人的解释很朴实:孩子虽说是自己生的,但终究是国家的,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在少年西点接受6个月的训练后,宏宇回到了遵义。他找到一份工作,在一家矿业公司做采购员。宏宇的母亲告诉我们,现在宏宇最让她放心的是“和社会上的混混们断绝了来往,而且也很热爱现在的工作”。以前离开了就活不了的网络游戏,现在每周只是在星期六的下午玩一下。

在遵义,宏宇的外公两次盛情宴谢陈锋一行。老人还拿出自己珍藏了15年的茅台酒。酒桌上,老人这样理解少年西点阳光学校:“少年西点阳光学校就是把那些不可救药的孩子,从快要上西天转变成阳光少年的地方。”

宴席中,宏宇的继父这样评说宏宇的变化:“去之前,他叫我叔叔,回来后,他叫我父亲,当时我就流泪了。” 

感动父亲的提议 

10月30日上午,我们见到了另一位家长李先生。李先生是遵义市政协委员,遵义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少年西点的毕业生,现在女儿在上高中,儿子在上初中。

李先生是重庆市铜梁人,1980年只身来到遵义做生意。他认为他的两个孩子最大的缺点是“性格叛逆,与父母对抗”。他得知在铜梁县检察院工作的哥哥的一个同事把孩子送到少年西点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样经过哥哥的介绍,2006年,他把两个孩子都送到少年西点。

李先生告诉我们,自从两个孩子从少年西点回来以后变得很懂事了,学习认真自觉,与父母交流得也很好。李先生对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很赞同,孩子回来后,几乎成了家庭的卫生管理员,小到铺床叠被,大到家庭建设,他们都要在学校的管理规范中找条理,然后“实施”。

他还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就在上周末他儿子还主动提议全家人一起吃顿饭,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以前孩子们连爸爸妈妈和他们说话都懒得答理。由于工作繁忙,李先生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很少,他有时间的时候孩子们在学校,孩子们有时间的时候他又在工作,这样全家人能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儿子的提议让父亲非常感动。

在遵义我们还与两个在校生的家长见了面。陈锋详细了解了这两个孩子的情况,家长也告诉他们对孩子的担忧和平时教育子女的困惑,陈锋根据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谈了自己的建议。

见面中,陈锋还把这两个孩子在学校写给父母的信转交给家长。一位来自当地凤冈县税务系统的家长看完信当场就流泪了。她告诉我们,孩子在信中提醒妈妈:“天气冷了,晚上要多加一床被子,小心着凉。” 

父子交流的见证 

第二站贵阳。

在去贵阳的路上,陈锋收到了一条短信,他非常高兴地将那条短信给我看,短信的大致内容是:“陈校长,您好,这次月考我得了全班第二名,我一定努力争取在下次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感谢少年西点阳光学校转变了我!”这个学生毕业已经一年了,现在宜昌一所中学读书。在家访途中,陈锋常常会接到家长的电话,有的是询问孩子近况,有的则是咨询学校的情况。

贵阳家访第一户是贵州广电局的一位工程师。和很多让父母头疼的孩子一样,这位王姓工程师的孩子“喜欢上网,父母说教无效,而且在外面打架”。最后束手无策的王先生把孩子送到了少年西点。

在学校,王先生和孩子保持着书信联系。这样一种原始的方式让两代人看到了沟通的必要,体会到了交流的乐趣。王先生在写给学校的信中说:“通过你们对孩子三个月的教育训练,明显地看到了他的进步。从孩子来信的字里行间,我能看到他内心正在发生着变化,欣喜地看到他人生方向在逐步得到矫正,关爱他人的本性正在复苏。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不遗余力的帮助和教育社会上的这些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让家长放心、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和王先生见面中,陈锋还特意地拿出了一件神秘的礼物,就是王先生写给少年西点的这封信。陈锋希望这封信能够成为父子之间友好交流的见证。

31日晚上10点半,还有一位家长领着孩子来到宾馆。因为孩子要上学,只能在他下晚自习后过去看看他。这位母亲非常高兴,说她的孩子现在很听话,不用她多费心了。因为不用为孩子费心劳神,精神很好,现在都不用到美容院去了。

31日晚上正好是周五,因为放月假有三个毕业于少年西点的学生也来到宾馆。在宾馆,他们愉快回忆了在学校的生活,一个男孩子说,他很怀念当初学校组织行军的日子,大家一起吃苦,一起高兴,那样的日子让人很有力量。还有个男孩现在上初三了,他说他的目标是考上重点高中。

一位博士的感受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择差教育的业内人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咸宁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杨红霞作为特邀代表也参加了本次寻访活动。

跨越三省四地的家访活动让杨红霞感受颇多。杨红霞认为,首先,少年西点进行的教育事业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少年西点接收的学生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是普通学校的“刺儿头”,是家长的“焦心”。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必须十分小心,一不留神就可能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对教育事业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而对于这部分孩子的教育国内可资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少年西点只有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其次,少年西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家长双方的有效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在矫正中得到家长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离校后家长能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保持孩子取得的进步。

第三,严加管教与关爱相结合。少年西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是从细节开始,对学生严格要求,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有明确的“惩戒”制度。但是“惩戒”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关爱,关心每个孩子的生活。教员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孩子在离开学校后一直与教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遇到困惑困难时他们会向教员倾诉寻求帮助。

对于择差教育,杨红霞认为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陈校长告诉我们,当收到学生或家长的好消息,他们就会有种满足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遗憾的是,择差教育需要高昂的成本,目前受益群体主要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他呼吁,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这部分孩子,让更多的问题孩子得到改变,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择差教育4年磨砺 

从2005年学校成立,备受社会关注的择差教育也经过了4年的磨砺,更是经历了实践的检验。陈锋称,学校已经培养了18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其中有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学生。学校训练的效果如何?这次家访就是要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在几天的回访中,陈锋从来没有提过“差生”这个词。陈锋说,在少年西点没有差生,只有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学生重新树立信心,调整心态,改变自身面貌,最终从整体上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改变更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培养孩子的爱心,爱父母,爱祖国等。学校多次组织行军到红色根据地,如井冈山、韶山冲。在那里孩子们亲身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和高尚品德,这样的教育比在课堂上说教要深刻有效得多。在遵义,陈锋一行还看望了93岁高龄、参加了五次反围剿的王道金老红军。

据一位参加了西点学校成立典礼的人士回忆,学校的成立典礼在僻静的虾子沟进行,当时宜昌市政法委、团市委都派出了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而作为被邀请的嘉宾对象,宜昌市教育系统并没有派人参加典礼。

这种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择差教育刚刚诞生时的处境。陈锋称,学校成立之初,接连进行了几次重大的行军教育活动,这在传统教育圈内产生了震动,甚至还有不少的批评者。

但在4年之后,处境已经大为改观。在10月刚刚召开的宜昌市义务教育工作会上,与会的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系统各级领导们对少年西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校也多次获得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在家访的第三站重庆,陈锋校长还应邀给当地的一所中学进行了讲座,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10月20日,应邀来宜昌参加宜昌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大讲堂的空军指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邦年教授,在听完陈锋的汇报后,为学校题了词,最后他这样评价陈锋:你做了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你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