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少年的回归之路
第一次接触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以下简称少年西点)是通过中华择差教育网查询行走学校的有关信息而进入该校主页的,从他们的主页上了解到这是一所专门招收“问题学生”进行矫正的培训机构,该校受到多家大媒体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后来我与少年西点校长陈锋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表达了我对他们的“择差教育”的兴趣。
2008年10月29日我有幸受陈锋校长的邀请,参加他们与已毕业学生的家访活动。陈校长告诉我,此次活动是想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目前的情况的了解来看学校的教育效果,如果效果好,通过这些反馈信息评价学校的教育方法,如果反馈好他们将推广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由于贵州省的该校毕业生有40多名,毕业生相对较为集中,因此陈校长把家访安排在贵州省,第一站在遵义市。
在去遵义的路上,陈校长收到了一条短信,他非常高兴地将那条短信给我看,短信的大致内容是:“陈校长,您好,这次月考我得了全班第二名,我一定努力争取在下次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感谢少年西点阳光学校改变了我!学生´´´。”这让我对眼前这个第一次见面的男人肃然起敬,同时也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在10月29号晚上到达遵义,受到家长的热情接待,家长们表达了他们对少年西点的感激之情。 我们在29号晚上见到的第一位家长是遵义市的政协委员,某企业的老总,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少年西点的毕业生,现在女儿在上高中,儿子在上初中。这位父亲非常高兴,自从两个孩子从少年西点回来以后变得很懂事了,学习认真自觉,与父母交流得也很好。他还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就在上周末他儿子还主动提议全家人一起吃顿饭,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以前孩子们连爸爸妈妈和他们说话都懒得搭理。由于工作繁忙,这位父亲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很少,他有时间的时候孩子们在学校,孩子们有时间的时候他又在工作,这样全家人能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儿子的提议让父亲非常感动。
30号上午,我来到陈校长他们住的房间,他和随行的校长顾问戚道芳教授正和一位18、9岁的少年热情的交谈。陈校长为我们做了介绍,少年站起身,“阿姨,您好!”热情、礼貌又阳光的少年,名字叫刘宏宇,已经参加工作,今年19岁,随后的两天刘宏宇充当我们的向导。刘宏宇的外公是全国劳动模范,曾是贵州省人大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四次接见,整个家族拥有好几家企业。下面是陈锋校长与刘宏宇的一些对话,“你现在还和以前的那些朋友们玩吗?”“我现在很少和他们在一起了,见了面也是点点头打打招呼。” “还上网吗?”“白天上班,晚上玩一下”。晚上我们见到了刘宏宇的外公、爸爸、妈妈和舅舅。我们见到的刘宏宇爸爸是继父,刘宏宇就坐在继父的身边。在此以前,刘宏宇就告诉我们,他现在的父亲是继父,他说他以前叫“叔叔”,但是,现在他知道继父也很爱他,管教他是关心他,所以现在改口叫“爸爸”了。刘宏宇的妈妈一直都是笑眯眯的,高兴,快乐,毫不掩饰,看着这和谐的三口之家,不知情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他家曾经有一个“问题孩子”。坐在我旁边的刘宏宇妈妈告诉我,刘宏宇以前经常上网,夜不归家,与一班小混混在外打架闹事,和继父关系紧张,甚至还曾因为妈妈管教他而打妈妈。从少年西点回来后孩子长结实了,懂事,工作踏实,与父母关系融洽,他们非常感谢西点使他们的孩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刘宏宇的外公更是乐不可支,对刘宏宇的进步赞不绝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外公对少年西点的首肯从他对少年西点这个名字独特的理解中表现出来:“少年西点就是那些问题孩子从不可救药快到上西天转变成阳光少年,就像是人死去后将人救活,并成为阳光少年。”
31号早上,陈校长告诉我,昨天晚上快11点的时候,有个家长领着她的孩子去看他们了。因为孩子要上学,只能在他下晚自习后过去看看陈校长。那位母亲非常高兴,说她的孩子现在很听话,不用她多费心了。因为不用为孩子费心劳神,精神很好,现在都不用到美容院去了。31号晚上正好是周五,有个正在上初中的孩子因为放月假才能与我们见一面。这个男孩现在上初三了,陈校长问“学习能跟上吗?”他说“可以跟得上。”“成绩怎么样?”“在班上是中等。”“继续加油啊!”“我一定努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好,那我等你的好消息。”我们忍不住一起喊加油,为那个孩子打气。
在遵义我们还与两个少年西点在校生的家长见了面。陈校长和戚教授详细了解了这两个孩子的情况,家长也告诉他们对孩子的担忧和平时教育子女的困惑。陈校长和戚教授根据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为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谈了自己的建议。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家长了解了孩子目前在校的状况,校方也了解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情况,为学校的进一步教育工作提供了详细信息。
由于时间关系我仅参加了他们的遵义之行便返回。但遵义的两天就让我对少年西点学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少年西点进行的教育事业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他们接收的学生共同点在于他们是普通学校的“刺儿头”,是家长的“焦心”。有的极端的孩子甚至有伤人或自残的行为。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必须十分小心,一不留神就可能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对教育事业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而对于这部分孩子的教育国内可资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少年西点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其次,少年西点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非常频繁,尽可能得到家长的配合。孩子出现问题,大多数与家长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通过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根据具体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在矫正中得到家长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毕业后家长能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保持孩子所取得的进步。我此次参与的活动就在于与家长沟通,只不过相对于平时教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要特殊。第三,严加管教与关爱结合。少年西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是从细节开始,对学生严格要求,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有明确的“惩戒”制度。做错事就要“惩戒”,惩戒有具体的规定,怎么惩戒,什么时候惩戒,惩戒多少下等都有讲究。但是“惩戒”在少年西点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关爱,关心每个孩子的生活,爱护他们,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有的教员甚至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少年西点的教员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孩子在离开学校后一直与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寻求学校的帮助。第四,搞好择差教育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遵义的两天里,陈校长不断地接到学校方面的消息,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最坏的是10月30晚上在教员交班的时候有个学生从学校跑了。结果,陈校长一整夜未睡,遥控指挥全校教员寻找并报案。通过努力,学校终于在31号中午找到了那个学生。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作为学校负责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压力有多大。尽管如此,陈校长告诉我们,当收到学生或家长的好消息,他们就会有种满足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遗憾的是,择差教育需要高昂的成本,目前受益群体主要是高收入家庭,他呼吁,国家和社会应共同关注这部分孩子,让更多的问题孩子得到改变,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咸宁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