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 三峡晚报深度报道
□ 本报记者 龙云
[对话人物]陈锋,1972年生,大学学历,2009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4年前创办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从而以择差教育闻名全国。
[对话背景]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多元化的今天,青年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有新的理解和实践。
“择差教育是新领地”
[记者]:祝贺你获得这一荣誉!
[陈锋]:谢谢!这份荣誉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新的动力,也有了更大的压力。
[记者]: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很多人在谈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陈锋]:今年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送给学校的孩子们四句话‘青春多宝贵,奋斗最重要,立下成功志,信仰不可少’。
也许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处境里,对五四精神的理解没有统一说法。可能结合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你要不断的探索,自己走出一条道路,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多承担责任。
[记者]:从你这个角度出发,也许能够找到你获得这份荣誉的理由。
[陈锋]:择差教育确实是个新领地、新课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5000多万“问题孩子”,他们让家长伤心,让老师烦心。现行的教育体制忽视了这个群体。他们甚至可以说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淘汰品,但社会不能不管。
我们就是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已经4年多了,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
[记者]:那你是如何接触择差教育的?
[陈锋]:当时,宜昌市有关部门希望能够在本地开办一所针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机构,经过考察后他们把这个事情交给了我,我也觉得很有意义,把这个学校办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确实,对于这些“问题孩子”,普通学校的老师是不愿意触及的。
[陈锋]:我们的教育方法首先是转变观念。在少年西点阳光学校,没有差生,只有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学校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学生重新树立信心,调整心态,改变自身面貌,最终从整体上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打破常规教育理念
[记者]:看你的简历,你以前也从事过教育?
[陈锋]:我从事教育已经14年,接触择差教育才4个年头,感觉这4年基本上颠覆以往的教育理论。
[记者]:择差教育和常规教育有哪些不同?
[陈锋]:常规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而我校以“行走”为特色,也可以说我们的战场在路上,让学生在行走中得到锻炼。
4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徒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拜访红色圣地韶山,踏访中原古刹少林寺,游历华东热土,游览革命摇篮井冈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记者]:数年前,惩戒教育和吃苦教育很盛行,你们是如何区分的?
[陈锋]:在学校创办初期,我们也曾提过惩戒教育。现在看来,那只是一种初级阶段。我们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有明确的惩戒制度。但是“惩戒”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关爱,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
在学校,我们实行教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一直与教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向教员吐露心声寻求帮助。现在惩戒手段已经很少用了。
[记者]:前面你也提到择差教育是一个新领地,有没有经验可供借鉴?
[陈锋]:国内可资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我们只有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不管如何,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
热心公益奉献社会
[记者]:当一个企业成功后,人们谈的很多的是回报社会。
[陈锋]:回报是应该的。这些年来,学校帮扶过五峰县三坪希望小学,为宜昌市无业青少年关爱协会捐款,还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过一份力,多次组织孩子们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
5·12大地震发生后,我曾两次到灾区。一次是组织志愿者到灾区慰问并捐款捐物,一次是联合几家单位主办了‘接北川学生来宜昌过暑假’活动,我到北川县擂鼓镇小学接孩子们来宜昌。
[记者]:很多人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陈锋]:去年,我们得知宜昌市民政救灾帐篷生产企业因人手不够,需要社会协助时,我们带领学校30名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赶往生产企业支援。
这样做,不仅支持了抗震救灾,也大大锻炼了学生,这也说明学校自身发展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不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在抗震救灾中,青年人的表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扬。
[陈锋]:灾区之行让我感受很多,当时我带了几名青年志愿者在灾区走访学校,给他们送去衣物和捐款。几名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也打动了我,当时全国上下对进入灾区的青年志愿者给予高度关注。虽然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但在这个事件中,青年人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凸现。这让我能够很自觉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呼吁社会更多关注
[记者]:4年来学校培养了多少学生?
[陈锋]:前前后后有来自全国各地1800多名学生从我校毕业,其中包括香港、台湾的学生。
[记者]:这些孩子离开学校后,究竟变化有多大?
[陈锋]:去年11月初,我们联合几位教育专家,穿越重庆、贵州两地对20多名毕业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回访。
[记者]:情况怎么样?
[陈锋]:调查结果我们很满意。遵义市有个学生,来学校前,用他爷爷的话说‘快要上西天’了,现在这个孩子在一家矿业公司做采购员。工作很努力,家长也很感激学校。
[记者]:这些孩子在家长眼中,也许是‘老顽固’,离开学校时间一长,会不会‘回潮’?
[陈锋]:我不敢说百分之百的转变好了,但至少有85%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离校孩子的跟踪调查,对家长进行回访,这样对学校的教育模式会有新的启示。这正是我们跨越几千公里进行家访的重要原因。
[记者]:你很重视家长的情况。你在谈话中多次提到了家长。
[陈锋]:实际上,学校只能是孩子一段时间内的老师,而家长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学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家长双方的有效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在矫正中得到家长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离校后家长能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保持孩子取得的进步。
[记者]:现在来看,择差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陈锋] 是的。择差教育需要高昂的成本,目前受益群体主要是高收入家庭。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我希望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这部分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